
11月19日,2025数据存储产业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主办,中电标协数据存储专业委员会承办。会上,中科曙光正式出任专委会当值会长利创智投,并宣布为推动中国存储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专委会将发起编写AI存储标准、成立Future Storage工作组,同时发布《数据存储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
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关宏明认为,应构建“智能、流动、开放”的存储新生态,推动存储从“数据容器”向“数据引擎”演进。
作为行业技术风向标,由专委会牵头、曙光存储参与编写的《数据存储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在大会中发布。《报告》系统勾勒出未来十大技术方向,其中不乏曙光存储的探索实践。
曙光存储通过存储系统的能力的重构,让存储从“数据容器”升级为“智能的数据引擎”,推进AI业务开发与AI应用加速。通过接口开放,可以打通异构存储数据壁垒,实现全域数据智能流动和无感迁移,提升AI全域数据治理能力。自研AI应用的存储性能加速套件,满足智能化时代对于极致性能的追求。制定存储性能基准测试验证方案,帮助用户准确判断存力平台和智能化应用的匹配能力。
曙光存储已连续两年实现国内AI存储市场份额第一。特别在具身智能领域,通过ParaStor分布式全闪存储提供超500GB/s聚合带宽,满足多模态数据实时处理需求。
数据显示,全球数据存储市场空间已超2.6万亿元,要提升中国存储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强化产业协同、构建自主标准体系成为破局关键。
重新洗牌的存储行业亟待新标准
大会期间,专委会宣布两项关键举措:正式成立Future Storage工作组,并启动AI存储标准撰写招募。
曙光存储总裁何振提到,不少用户反馈,买了不同厂家的存储产品,数据流通依然是痛点利创智投,因为缺乏标准,各自为战。专委会将构建存储技术标准及技术框架,让各个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有参考,打破传统产品“孤岛”问题。
同时,为企业竞争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以往各个厂家存储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可能某一个企业研发了一个非标准的特殊性能,往往就拿这个性能去控标,而很多小企业或参照国际标准的企业连参与资格都没有。专委会将打破以往单点性能来控标向标准适配及生态协同方向转变。
此举还将为中国存储企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为企业减少研发领域重复投入,专委会将逐步提出完善AI存储技术标准、技术框架,以及适配指南,特别是标准出来后,企业可按照标准做相应研发和投入,快速适应国内AI对存储技术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我国在存储领域话语权。
“目前我国存储技术还处于跟随状态,而新兴的AI技术对存储行业带来了重新洗牌的机遇。”何振说,目前国内存储不管在性能,是成本、能效等方面,都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存储同类产品,接下来将借助专委会构建自己的存储标准,把国内的性能、能效、成本等技术优势转化成标准优势。
先进存力中有何不同
存力中心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底座,当前,随着“先进存力中心建设”的提出,这与过往的存力有何不同,曙光存储又将应对先进存力中心建设的挑战?
曙光存储副总裁张新凤指出,先进计算平台需要先进存力平台来支撑,而在当前AI时代,无论是智算中心,还是超智融合,IT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对底层存力平台带来了几方面挑战,一是性能极速要求提升,之前在衡量一个高性能存储系统时,带宽用的单位叫GB每秒,现在基本是以TB每秒,这是1000倍的差异。
二是融合能力,客户希望有一套存储系统可以解决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打标签、数据清洗,再到数据做训练,整个过程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协议不同,一套存储系统要满足多个协议,而且每个协议要求的性能变化也要满足。
三是数据的流动,包括安全可靠、绿色环保这的建设要求。目前,曙光围绕技术和产品在方案上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布局,希望能给更多行业客户解决智能化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数据难题。
高端产品占比空间在提高
自2025年9月以来,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迎来了普遍涨价,多家巨头宣布提价,一个重要因素是AI需求引爆“存力”革命,AI服务器对内存(DRAM)和存储(NAND Flash)的消耗量远高于传统服务器,这使得国际存储巨头调整策略,削减传统制程产品产能,更聚焦高端产品。
何振说,未来冷数据可能越来越少,所有的数据都要频繁调用,在AI时代需要大量做训练和推理,如果太慢的话,用户难以接受,比如用AI大模型问了一句话,一个小时才给反馈,显然难以接受。
他指出,近段时间原材料涨价很快,这里面也涉及几个问题,一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是和产业需求相关,有可能明年上下游还会往上涨。
张新凤则表示,对存储系统而言,纯硬件成本70%以上都在存储相关的介质上,无论是内存、SSD还是HDD都有涉及,而且上涨幅度非常大,基本上是50%甚至1倍甚至到2倍的涨幅,但也对产业后续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
张新凤认为,一方面,存储介质市场走向与期货有些类似,有波谷也有波峰,呈现周期发展,其中关键变量是AI,它对存储IO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将朝向更高端、更高利润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存储介质生产厂商非常有限。
“希望有更新的技术,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这个产业才能更健康有序发展。”张新凤说,如果有一个新技术出现,也可能能改变当前格局。
南方+记者 郜小平利创智投
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