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多多配资

开头说件事:
时隔多年,我又写育儿书啦——这是我的第 8 本书。
动笔前我也没料到,这次写书流畅得好像积蓄已久的水,自然地流淌了出来。
细细一想,养娃 11 年,很多事确实驾轻就熟了。但这本我想写点不一样的——咱们养娃养到现在都明白,养孩子,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拼的不是哪招鲜,而是底层的生命力。
我的这本新书,只讲如何守护和激发孩子的内在生命力,让我们养娃更松弛更从容,也更享受 ~
期待吗,这本书马上就要与大家见面咯!现在,就差最后一步:
帮它选个能让你我都心领神会的名字!我云闺蜜的眼光,我最信得过
欢迎来文末说说你选它的理由,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也欢迎你来留言 ~ 我会抽出 20 位朋友,送出我定制的帆布包作为感谢

---- 以下正文 ----
带娃去公园,大概是最日常,最低成本的玩法。
今年春天,我在亲近母语论坛上,听到深圳一位校长分享,她们带孩子们去公园做的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不仅好玩,而且是相当高级的一套学习方法。
这么厉害的玩法,当然要分享给大家。
一起去探究,这棵树到底几岁了
校长说,老师会带孩子们在校园和公园里看大树,然后问:这棵树到底几岁了呢?
"嗐,这有啥,不就是看它的年轮咯。"
——这是不是你的第一反应,哈哈,我也一样。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咱们真正要让孩子找的答案是:
如果不砍倒这棵树
我们怎么知道它几岁了?
大家试着琢磨一下,有没有什么发现?
当我们就这个问题带着孩子去探究,它可就不仅仅是一次自然观察了,它更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式项目制学习。
作为专门探索有趣又有深度的学习体验的栏目,怎么能放过呢。
天气转凉了,正是走近自然、观察身边环境的好时候。看完这篇,周末就可以带孩子们玩起来!
特别感谢
为了确保这份好作业的严谨性、可实现性,我也特别邀请了咱们职介所之前采访过的(),拥有十多年自然教育经验的自然体验师——款冬老师,跟我一起共建。非常感谢!



01
出发!
先看看,"树",到底是什么?
要知道这棵树的年龄,就要先了解这棵树,所有的学习也都是从这样的观察开始。
怎么做呢?——先带孩子完成一个有趣的"积累作业":
找五种不同的树
就在你家小区、学校附近,或者常去的公园里,和孩子一起找出五种不一样的树。
这一步先做记录的工作:金多多配资
鼓励孩子用手机或电话手表拍下树的全身照、树皮的特写、叶子的形状,如果树上结果或开花,也可以拍一些特写(喜欢画画的小朋友,当然也可以用画笔把树的样子和细节记录下来)

图源:款冬老师提供
收集好这些"树的信息"之后,邀请孩子来比一比:这几棵树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又不一样?
孩子可能就会发现,树通常都有主干、树枝和叶子,有的正在开花,有的正在结果;但每棵树的树皮纹路、叶子形状、高矮粗细,各不相同。
这时,就可以请孩子根据他观察到的,试着总结一下:"你觉得‘树’是什么?"
他可能会说:"树有根、长得高、有叶子、有种子……"
——这是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的第一印象。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带孩子做资料检索的步骤,比如去图书馆查查资料,或者就是问问 AI:"在植物学上,怎样才算一棵树?"
他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树"有一个更加严谨的定义,比如"多年生、具有明显木质主干、能形成高于地面的树冠……"等等。


这一步,就是一个从具体观察走向抽象概括的小小思维跨越。
重点不只是认识树,更是让孩子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主动思考,并且学会使用工具去寻找答案。

图源:网络
这一步可以做更多拓展,比如:
多感官观察: 不只是看,引导孩子用手触摸树皮的质感,用耳朵倾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用鼻子闻闻树皮或树叶的气味(如樟树),拥抱大树感受它的粗壮。

自然笔记: 画下这棵树的整体形态、一片叶子的形状、树皮的纹路。记录下它的高度、主干的粗细、地理位置。
身份调查: 查资料、用识图 APP,弄清楚这棵树的"学名"和"俗名",它是本地树种还是外来树种?有什么特性?

02
开始研究,哪棵树最"老"?
有了观察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引出真正的问题了。
"刚才我们看的那五棵树,你觉得哪一棵年纪最大?为什么呢?"
娃很可能会指着最粗或者最高的那一棵。
这一步咱们先不讨论对错,凡是表达了就值得鼓励,因为这是孩子基于观察的直观判断,是非常宝贵的思考起点。
借着这个机会,我们才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不同的树,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树长得快,粗粗的,却可能很年轻;有些树长得慢,细细的,反而是位老爷爷。"
回顾上面资料检索的步骤,借助 AI 去查证,不同树种之间长势的差别,孩子就会发现:树,其实分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

图源:自己的
比如:如果你在路边看到粗壮的泡桐、杨树,它们很可能只是一群" 00 后"甚至" 10 后"。
它们利用快速生长策略,迅速占领阳光资源,但代价是通常寿命较短,一般几十年,木材密度低。
就像"吃快餐长大的壮小伙",长得快,块头大金多多配资,但未必长寿。

咱们再看看寺庙里的松树、柏树,它们想要长到和十年杨柳一样粗,可能就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了。
因为这些树,把能量用在"内功"上:生成坚硬的木材、深厚的根系和抗虫抗菌的物质。
就像"修行的武林高手",进展缓慢,但内力深厚。这种投资让它们能活成"百岁老人"甚至"千岁爷"。
比如这一棵,晋祠中,3000 年前种下的,西周时期的柏树

这么一看,咱们是不是自己也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
带着孩子查一查自己看到的 5 种树,分别是什么类型,做个表格记录,帮助孩子整理思路。
下表给大家做个参考,大家不用照着我的做,引导孩子根据自己总结的特征,来记录就好

既然树的高矮和粗细不能够直接判断一棵树的年龄,那还有什么办法帮助我们了解呢。
那就来到第二步 :
选定一棵树来研究,看看树到底是怎么告诉我们年龄的?
和孩子一起从刚才那几棵树中选定一位"树朋友"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小区里那棵常见的樟树、或者路旁挺拔的梧桐。
然后明确我们的任务:"不砍树,怎么知道这棵树的年龄?"
这一步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来猜想,可以怎么推算。还是一样,不管是什么答案,都值得鼓励。
然后,我们引导孩子一起查资料:
方法有很多——可以查科普文章,也可以直接问 AI。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初次接触到一些专业的测量方法。
比如,以下是我通过 AI,找到的一份树木年龄判断方法

点击可查看大图
那么孩子就可以比较一下,到底哪个方法最可行,最有效,最精确。那么就选一个,来试一试、测一测。
这一步也同时锻炼了孩子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的能力。
比如,通过"胸径"来知道树的年龄,那就带着皮尺,和孩子一起去实地测量这棵树的"胸围",再换算成直径。
再根据树种对应的"胸径–树龄"计算公式,把测量得到的数据代入公式,就能估算出这棵树大概的年龄了。
这个过程中,不仅揭秘了大树的年龄,孩子实际上已经完整地经历了一次提出问题 → 猜想 → 查证 → 测量 → 计算的科学探究过程
——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真实的问题。

进一步拓展,还可以怎么玩呢,比如:
历史背景探秘: 当估算出树朋友的年龄。我们查一查这棵树出生时,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大事?
大树的故事: 采访社区里的老人、保安、环卫工人,"您记得这棵树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的吗?您和它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生态系统观察: 这棵树上生活着哪些"居民"?寻找树皮下的昆虫、枝叶间的鸟窝、树洞里的松鼠、树根旁的蘑菇。理解树作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的作用。
款冬老师带孩子们观察树皮下面的小生命

树叶探究: 如果是落叶树,收集它的落叶,制作叶脉书签或落叶画。探究叶子为什么会变色、脱落。
03
拓展与实践,探访身边的"树爷爷"
再接下来,我们可以把问题再延伸一步:
如果这棵树不能靠近、不能触摸,我们又该怎么推测它的年龄呢?
这个时候,城市里那些被保护起来的古树,就成了绝佳的探究对象。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搜索"城市名 + 古树名录",找一棵离家不远、甚至小有名气的古树,真正走到树下,去看一看。

站在一棵可能几百岁的生命面前,孩子自然会产生新的好奇:"我们现在怎样才能知道它的真实年龄?"
这时候有的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古树上,悬挂了保护牌,上面写着"树龄 XX 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起点。
盐官古镇的罗汉松,树龄 615 年

但如果没有标注年龄,要怎么办呢?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古树的保护牌上通常还会标注管理单位、挂牌单位。比如 ×× 区园林绿化局、×× 公园管理处。
咱们不妨就鼓励孩子主动写一封邮件,或信件去咨询。
比如可以这样写:(给大家一个参考,不一定要照着这个写,孩子可以自由表达,咱们只要注意引导他们把主要问题表达清楚)
主题:关于 ×× 古树年龄的咨询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我是 ×× 学校 × 年级的学生 ×××。
我对 ×× 公园内的 ×× 古树非常感兴趣,特别好奇它的具体树龄,也想知道是如何测定出来的?
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书面表达与沟通能力,更让他们理解到:主动求证、尊重事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04
我的树朋友档案成果展示会
到这里,的调查项目就圆满结束啦。
也可以邀请孩子做一份成果报告,比如:
制作档案: 将前三个阶段的成果汇总,形成最终的《我的树朋友档案》。
举办展览: 在班级、学校或社区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会,或者在科学课、观察课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树朋友。
提出倡议: 思考并提出一个"保护我们身边树木"的倡议。比如为小树制作保护标语、设计节水灌溉方案等,将学习转化为社会行动。
这样一份好作业,是不是也挺好玩的 ~
回过头看,我们完成的,也远不止"学会测树龄"这么简单。
我们从真实的问题出发:"不砍树,怎么知道它的年龄?",一步步经历了观察自然、总结特征、查证资料、动手测量和数学计算;最后走向社会,尝试沟通与实践。
这其实就是一次完整的项目式学习。

孩子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是一套"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咱们支持和陪伴的过程中,也让娃充分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和收获的成就感。
这个周末,如果天气正好,不如就从楼下遇见的第一棵树开始,陪孩子踏上这场温暖而有趣的探索游戏吧 ~
正在团
� � 金多多配资
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