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者日记牛小散
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经典小说作品
承袭爱情文学优秀叙事传统
深入探讨“爱与诱惑”的哲学主题
这是克尔凯郭尔笔下的一场存在主义实验:当诱惑成为保持爱欲鲜活的手段,当分开比占有更具美学价值,是自在享受浪漫爱情停留于审美阶段,还是庄重接受婚姻责任进入伦理阶段?
·日记与书信交织的第一人称叙事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 哲学视角审视人类真实的情感与动机牛小散,探索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浪漫爱情文学审美深度呈现人性与情感、欲望与挣扎
·克尔凯郭尔研究顶尖学术机构深造背景译者,丹麦文直译还原大师妙笔
作者简介
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1813—1855)
19世纪丹麦哲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影响了众多20世纪思想家,在西方与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叔本华齐名,在丹麦本土与安徒生、格伦特维、尼尔斯·波尔齐名。其哲学思想深刻探讨了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译者简介牛小散
田王晋健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美国圣奥拉夫学院洪夫妇克尔凯郭尔图书馆公派博士后、四川大学文艺学博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译者、诗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克尔凯郭尔反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出版克尔凯郭尔相关译著《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黄金时代的苏格拉底》《索伦·克尔凯郭尔:爱的物品,爱的作为》等。
刘邦春
心理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航天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教授,美国克拉克大学访问学者。出版克尔凯郭尔相关译著《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哥本哈根的守夜人——克尔凯郭尔短暂的一生》等。
译者解读
存在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是将某种哲学理念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诱惑者日记》是存在主义之父索伦·克尔凯郭尔最流行的一部小说作品,它其实是大部头《非此即彼》上卷的最后一章,集中体现了克尔凯郭尔对婚恋的思考,我在译后记中将其称为“爱情小百科全书”,众所周知,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誉为“爱情百科全书”。《诱惑者日记》的男主人公“诱惑者约翰尼斯”将人生三阶段中的审美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似乎与伦理阶段中的两大面向(工作、婚姻)都绝缘了。他没有工作,完全“躺平”,自嘲一直在找工作的路上,只是还没找到而已——但是这不意味着他没有天分,他可以靠着钻研在短时间内成为让科迪莉娅的姑妈信服不已的业余农学专家。他也有成为作家的天分,却不事发表、不谙功名,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孤芳自赏地锁到抽屉里。克尔凯郭尔的另一个假名“审美者A”偶然利用对方的一次忘记上锁的疏忽,窥探到这本日记的手稿,日后再将其与相关的信件合理地穿插在一起,这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诱惑者日记》。
精彩书摘
他的人生一直是一种尝试,目的是实现诗意地生存的任务。通过一套发展得很敏锐的器官,他可以发现人生中的有趣之处,他已经知道如何找到它,并且在找到它以后,持久地以半诗意的方式再现那个经历。因而,他的日记既没有历史性的准确,又缺乏简单的叙述性,它可不是叙事性的,而是虚构性的。
——审美者A
对一个年轻女孩来说,她更喜欢完全独自地和自己的理想在一起,也就是正好在某些瞬间,这个理想会最强烈地对她的心灵产生影响。即使她的理想已经在一个特定的、爱慕的对象身上找到了一种肯定的且如此完全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有些时刻,她仍然会觉得在理想中有一种超越性,那是现实所缺乏的东西。
——诱惑者约翰尼斯
点击书籍图片,即可优惠加购
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