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融可赢配资
位于青羊的西村大院
大咖云集、热闹非凡
上周五晚
以“城市与我们:故事剧场”为主题的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年度分享
在西村LIVE拉开帷幕
贾樟柯、戴锦华、刘家琨等
来自建筑、电影、文学、评论、
艺术等领域的创作者齐聚一堂
共同探讨城市作为“剧场”
所承载的故事与可能融可赢配资

11月1日晚
2025第三届
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在西村大院举行
现场揭晓六大奖项
“故事剧场”诠释人文新内涵

西村上演“故事剧场”
贾樟柯、戴锦华等跨界共话城市叙事
2021年,西村大院凭借其独特的空间理念荣获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公共空间奖”;今年,它再度成为人文城市思想的交汇点——不仅作为建筑师刘家琨的代表作品被再次聚焦,更成为这场跨学科对话的发生地。作为本届奖项终审团联合主席,刘家琨与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共同开启活动序幕,共话建筑与影像之间的叙事联结。
“建筑是沉默的,直到有人进入、有故事发生,它才被‘奏响’。”刘家琨这样形容建筑与人的关系。贾樟柯则从导演视角回应:“选景即读建筑,空间是故事的容器,也是情感的投射。”
贾樟柯以“电影追逐的,是时间流过城市的声音”为题,回顾了20年前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城市再生”,并分享了近年来对城市与农村再生的观察。贾樟柯提到电影灵感多来自人物与空间,并以纪录电影《公共场所》为例融可赢配资,讲述了通过空间捕捉故事的经历。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则以“好未来,坏未来?”为题,从《大都会》《银翼杀手》《罪恶之城》《我是传奇》《攻壳机动队》》等影史文本引出,剖析科幻影像中对未来城市的忧思,指出“城市的希望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的相遇与社群的构建”。

整场分享以七幕剧的形式展开,从时间到空间,从建筑、影像、文学、规划,到青年表达与身体实践,层层推进,编织出一幅多元而立体的城市叙事图景。
“故事剧场”诠释人文新内涵
六大奖项多维聚焦
“总想起儿子小时候蹦蹦跳跳地跑在玉林的街道上”“在成都,很容易约上三两个好友,吃一顿非常好吃的火锅”……颁奖活动开场前,11位成都市民陆续走上舞台两侧,分享与成都这座城市的故事。这一别出心裁的开场,正是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主题——“故事剧场”的生动诠释。

作为终审团联合主席,建筑师刘家琨阐释了“故事剧场”这一主题的立意。他坦言,过往讨论常局限于建筑实体,而忽略了空间为人所用的本质。“如果把人的使用置于前端,建筑就跨越了专业屏障,与更多人产生联结。” 在他看来,“故事剧场”正是要将视角从物体拉回到人,关注空间如何承载并激发人的生活叙事,这正是建筑学的初心与理想。

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成都传媒集团的“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项目凭借对工业遗存的文化再生实践,斩获组委会特别奖。除了主奖项组委会特别奖之外,还有五个子奖项陆续颁出,从多维度聚焦人文关怀。其中,“建筑贡献奖”由“西乌素图村民中心”获得,“公共空间奖”归属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社区营造奖”为关中忙罢艺术节,“生态友好奖”由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获得,“城市创新奖”归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
何以西村
让生活自然发生的人文空间
此次活动主场地西村大院,是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公共空间奖” 获奖案例,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其“竹院混凝土”设计融合市井烟火与当代美学,是成都“生活哲学”的空间载体,颁奖典礼也充分结合成都本土元素,打造“可行走的人文艺术现场”。2021 年,西村大院凭借独特空间理念获奖;今年,它再度成为人文城市思想的交汇点——不仅作为刘家琨的代表作品被再次聚焦,更成为承载城市故事的核心现场。

11月1日至2日,在西村大院中心球场和空中跑道上展开的“成都云游”带来了一场开放的生活实验,把奖项精神带向整座城市:“开趴・Whoa”开启昼夜城市派对;“开麦・Blah”搭建城市开放对话的“思想剧场”,让思考与生活在此碰撞;“开戏・Boom”在中心球场精彩上演;“开动・Peng”则邀请市民在焕新后的空中跑道奔跑打卡,定格专属精彩瞬间。

当贾樟柯、戴锦华、李敬泽、张永和等行业大咖齐聚西村,当更多人在此驻足游玩时,这里已成为让生活更有温度、更有尊严的空间。与会嘉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成都多元的文化表达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在他看来,一座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满足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同火锅一般包罗万象、沸腾,是西村大院的独特特质。120余家商户在此扎根,覆盖了体育、文创、餐饮、亲子等诸多业态,年均举办活动超百场,融合成一幅生动图画:“街里巷外粮食铺”里,新农人种植的小米、手艺人打磨的杂粮成了畅销品;西南首家“宠物+消费”店“西食象限”里,穿城而来的粉丝带着“毛孩子”做美容;手作空间“造物圈”以“传统手工艺+教学+旅游+定制”的模式服务文创爱好者,也为企业定制文创产品。

这里不是刻意设计的生活容器,而是让生活自然发生的空间。这座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设计的建筑,早已超越“网红地标”的定义。从清晨到深夜,市民游客从多个开放入口涌入大院:在1.6公里的跑道上挥洒汗水,在廊道上看一场足球赛,在竹林里赴一场坝坝电影,在茶馆里品一杯三花,在 livehouse 与音乐人共舞… 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空间的共鸣、人与城市的碰撞,让成都人对生活的热爱在此尽情释放,一同勾勒出文商旅体融合的美好图景。
报道:陈静
图据主办方
部分图为资料图
编辑:梁艺怀
转发周知,让更多人知道!
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