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速配
预制菜风波仍在继续!
封面 I 豆包AI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当山姆超市的货架上出现印着 “酸菜比鱼好吃” 标语的太二预制菜时,不少中产消费者感到一阵错愕。
这款售价 129.9 元的 3 包装预制菜,与太二门店 138 元的堂食酸菜鱼形成了微妙的价格对照,却在体验上划出巨大鸿沟。
“花着接近堂食的钱,买的却是需要自己加热的预制菜”,社交平台上的吐槽道出了核心矛盾,当餐饮符号沦为工业化产品,中产群体对品质消费的信仰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太二预制菜引发的争议云上速配,本质上是一场品质认知的崩塌。
在产品层面,堂食宣传中四川老坛 30 天发酵酸菜的叙事,与预制菜包装上12 个月保质期的工业化标签形成刺眼对比。
尽管太二强调其预制菜采用相同的四川小叶芥菜原料和老坛发酵工艺,但消费者显然意识到,经过高温杀菌和长期保存的预制酸菜,无法复刻堂食现炒的脆嫩口感。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员工爆料太二门店早已采用中央厨房预制的鱼片和酸菜,门店仅需简单加热即可上桌,这让现做的话术不攻自破。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价格维度的落差同样刺眼。表面看,预制菜单份的价格比堂食更具优势,但仔细核算会发现,预制菜每份鱼片含量仅 180g,不及堂食 350g 的一半,且缺少门店提供的米饭、饮品等配套服务。
对比山姆同类产品,海底捞酸菜鱼预制菜单价仅 39.9 元,重量却多出 20%,太二的溢价显然来自品牌加持而非品质升级。这种品牌税让中产消费者难以接受,他们愿意为堂食的场景体验买单,却抗拒为工业化产品支付同样的品牌溢价。
情感层面的断裂更为致命。太二通过 “不二过”“酸菜缸文化” 等营销塑造了年轻化、有态度的品牌形象,成为中产聚餐的社交货币。而预制菜的推出,消解了这种仪式感和专属体验。
正如家长们反对预制菜进校园时所担忧的,工业化生产剥夺了食物的新鲜权,当酸菜鱼从需要排队等待的网红打卡品变成随手可得的预制菜,其社交价值和情感附加值也随之稀释。
太二仓促入局预制菜云上速配,实则是九毛九集团应对业绩颓势的无奈之举。
财报数据显示,九毛九市值从 2021 年巅峰时的 500 亿港元缩水至不足 50 亿港元,跌幅超过 90%。核心品牌太二的经营数据更是触目惊心:2024 年第四季度同店日均营业额同比下滑 24.6%,翻台率从 2021 年的 4.4 骤降至 3.0,客单价较三年前下降 10%。在门店数量扩张至 807 家的情况下,净利润却同比下滑 87.69%,单店盈利能力的崩塌显而易见。
预制菜市场看似是救命稻草。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4850 亿元,同比增长 33.8%,预计 2026 年将突破 7000 亿元大关。但这个看似蓝海的市场实则已是红海博弈,企业注册增长率从 2023 年的 683.8% 暴跌至 2024 年的 147.8%,行业正加速洗牌。
图源:微博@太二酸菜鱼
九毛九选择此时入场,既面临海底捞等餐饮巨头的先发优势,又要应对叮叮懒人菜等专业预制菜品牌的价格冲击,处境颇为尴尬。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战略定位的混乱。太二以小人设起家,通过限制桌数、拒绝拼桌等反常规操作营造稀缺感,而预制菜的本质是规模化、大众化,这种定位冲突直接导致品牌认知混乱。
更危险的是,预制菜的品质争议可能反噬堂食业务当消费者发现花 72 元堂食的酸菜鱼与 43 元的预制菜出自相似的中央厨房,难免产生被收割的感觉。
太二预制菜风波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在消费降级时代,中产对品质的定义正在重构。他们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更关注性价 背后的真实价值。
一种可行的路径是建立 “预制化分级体系”。头部餐饮品牌西贝就采取差异化策略,将适合预制的菜品开发为预制菜,而将需要现做的菜品保留在堂食菜单。
太二本可借鉴这种思路,将酸菜、酱料等配料制成预制产品,而非将核心菜品全盘预制。事实上,太二在四川建立的万亩酸菜基地和标准化生产流程,更适合打造高品质预制配料,而非成品菜肴。
透明化沟通同样关键。市场监管总局已明确要求预制菜企业标注原料来源和营养成分,但太二预制菜包装上并未说明与堂食的工艺差异。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反观山姆在售的部分预制菜,明确标注 “复热方式”“原料产地” 甚至厨师信息,这种透明化操作反而赢得信任,太二需要坦诚告知消费者预制菜与堂食的区别,而非模糊两者界限。
对于九毛九集团而言,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战略重心。与其在预制菜红海徒劳挣扎,不如深耕餐饮主业的体验升级。太二曾凭借 “鲜活食材”“现炒工艺” 建立竞争壁垒,如今却在成本压力下放弃核心优势。数据显示,2024 年餐饮行业利润率仅 0.37%,价格战已难以为继。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通过供应链优化提升品质,而非通过预制化降低标准。
当预制菜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企业需要做的不是用工业化消解品质,而是用标准化重构信任。
太二的教训在于忘记了:消费者愿意为酸菜比鱼好吃买单,却不会为鱼和酸菜都能预制的敷衍付费。品质消费的本质,永远是对价值的认可,而非对品牌的盲从。
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