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开始扩散威力财,上周开始,整个电新板块有接棒算力ai之势,2021年的新能源繁荣近在眼前。当然,业绩上,前景上,需要更宏大的叙事。
目前的电新行业,部分行业陷于周期,但发展仍在正轨,并且远远超出所有人的乐观预期,中国电车渗透率已经超越60%,攻陷全球近在眼前。不过,在市场发展如此迅猛的前提下,不少公司仍然在消化2021年的那波泡沫。
跟Ai、芯片等板块相比,当前电新行业增速和估值都有一定缺陷。业绩的成长是缓慢的,这个时候,提升估值最为合理。
固态电池便是当前行业提升预期和估值的焦点之一,相比传统电池,固态电池有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两个维度的重要优势,能进一步完成对传统燃油动力系统的替代,推动边际放缓的燃油替代进程再次加速。并且能进一步改善在储能、交通运输行业、机械制造行业的渗透率。
当前固态电池行业已经隐约冒出一些牛股,大部分公司的位置都相当低。那在此节点,即将在明后年落地的固态电池,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呢?
一、空间变化多大?
首先对于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最乐观甚至可能达到几万亿,要有终局思维。有些研报测算大概是几年后800GW空间,但按照当前的动力电池约为7亿/GW的价格去算,才5600亿。
事实是,固态电池一旦能完成商业化落地,终局必然远大,几千亿的空间并不性感,Ai这边,可是动不动单家公司一年数千亿美元的投资。
就固态电池所处的赛道而言,已经是万亿空间了,比如,纯电池业务的宁德时代,营收/38%的全球电池出货量份额,就是一万多亿,这个就是当前全球电池的市场空间。
固态电池算不上从0-1,是电池这个大行业中的技术升级,类似于GPU的制程升级,强化功能和价值,可能会因为性能达到新要求,提升渗透率而扩大增量,但没有创造全新的产品。
而固态电池产业链上的公司本来就是锂电行业的。锂电池行业在过去10年经历了10多倍的增长,从中分享收益的公司,怎么只有那么少?这正是固态电池炒作中的核心矛盾:左右互搏。
汽车行业是经典的案例,新能源车在2020年被寄予厚望,确实逐步取代了燃油车,但汽车股没有产生较大的整体性长期繁荣。现在行业股价远低于历史高位,估值却又不低。
矛盾的核心在于,新能源汽车固然是先进的,但全球的汽车需求跟人口相关,仍保持8000万台的年销量,几乎无变化。其次,全球汽车单价仍然稳定在2万美元/台,消费者并不因为新能源而提升购车支出。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并没有扩大汽车行业空间,只是变成了残酷的燃油汽车公司退,新能源公司进,业绩及市值转移。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新势力公司崛起如此困难,这并不是增量创造。
有燃油又有新能源的公司,左右互搏,也过得不好,比如吉利汽车,燃油车年代还是中国自主品牌老大,如今的产品结构已经调整到电比油多,但公司的利润和市值依然跟巅峰相差太远。
所以固态电池威力财,能否扩大行业空间,首先存疑,消费者未必会为固态电池花更多的钱,其次,
固态电池起来的过程中,新业务和旧业务抵消,这将是选股的重点。
比如,无论宁德时代还是比亚迪,无论推不推固态电池,这个过程的业绩边际都不大,而细分的材料设备,二三线的电池,有些注定会因为模式变化乘风而上,有些会身陷囹圄,在产业替代中被淘汰。
所以设备股作为先行者开炒,要考虑原业务范围。
材料里面,自然是可能被替代的碳负极和电解液有风险,新负极材料、硫化物和卤化物等化工材料公司,预期更高。
二、如何理解固态电池
但是,在讨论固态电池的受益者前,首先要确定固态电池的落地,目前这里有巨大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想象力丰富,但至今落不了地的高科技产物,比如石墨烯、氢能源电池、元宇宙。这些概念等了很多年,一个都没有兑现过业绩。
固态电池的落地需要解决路线选择问题,背后的考虑是多方面的,按照固态电池的定义,优点很明显,能量密度高,大幅解决续航问题、还有提升安全性,但与这两个相比,但缺点更明显。
成本问题最为突出:当前的固态电池无论是硫化物还是聚合物路线。都要改变材料,从磷酸铁锂正极组合石墨负极,到正负极均含锂,锂元素含量上升,铁、碳元素含量下降,背后必然是成本的提升。
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在过去争了很多年,到今天磷酸铁锂占85%告终,宁德时代如今都边沿化三元锂了,事实证明,成本问题最重要,钴实在是太贵了。
铁和碳是这个星球上最廉价的几大元素之一,决定了磷酸铁锂路线的成功。固态电池锂的单位用量提升数倍不说,另一方面,当前主流路线硫化物,即硫化锂,其工业合成路径亟待优化。
当前,工业硫化锂的价格高达300万/吨,工业磷酸铁锂为3万/吨左右,工业化降本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正是不确定的地方。
基于这可怕的价差,当前大部分电池公司都能生产固态电池,但价格都高得可怕,比如原先5万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同等质量(电量2倍)固态电池成本得拉到60万,即使按照最乐观的规模成本优化,计算机也只是按到20万。
一切工业问题背后都是经济账,以前电车环保政治正确的产物时,续航低于油车,成本又高于油车,所以永远没人买。后面比油车便宜后,渗透便一路高歌。
固态电池最大的优势是能量密度,能达到300-500wh/kg,而磷酸铁锂目前就是150wh/kg左右,提升2-3倍。但对于汽车续航而言,固态电池不能把续航提升2-3倍威力财,实际提升1倍就是极限。
电池里面还有结构保护件,需要考虑30%的质量不可优化问题。
合适的估算是,从当前的主流400km实际续航(cltc 600km),提升到800km(cltc 1200km)。
这个也很好理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再强,也没有比汽油强,汽油的能量密度是磷酸铁锂电池的20倍,也是固态电池的6倍。
当前燃油混合电池化学发电,即混动车,极限实际续航来到1600-1800km(cltc 2500km)左右。
最好的固态电池,续航也无法超越混动车,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那如何为增加的续航定价呢?下面看到两个热门车:
特斯拉model3,增加200km续航,价差是2万,里面还包含马力的升级。
另一个是比亚迪海狮06电车和插混,续航里程差距达到3倍,其他配置一致。
如果增加了一倍续航,按这上面看,消费者端支付意愿其实只有几万。
当前汽车行业也有百万售价的高端电车,足以消化高电池成本,但事实是这些电车没有使用任何固态电池,这则引出固态电池的第二个问题:充放电。
理论上,固态电池里面材料都是固态,稳定性高,因此充放电寿命长,也构成了安全性优势,但由于缺乏液态介质,离子迁移慢,所以无论充电和放电,不够快。
充电问题,也是电车相对油车的一大痛点,如今铁锂电池充电倍率好不容易推到兆瓦级,能在半小时内完成充电,固态电池开倒车,又回到1个小时多的充电时长的话,那么就基本抵消了高容量优势了。
更重要的是放电问题,放电功率影响加速、马力、极速等性能要素。高价车必然要求高性能,固态电池目前的低放电速率,使得其加速性能薄弱。这也正是上百万的高端电车暂不考虑固态电池的原因。
固态电池的问题非常突出。
但问题是用来解决的,以上的条件中,还是有可改变的因子。
首先,不要总是以续航翻倍去看固态电池,消费者是不会花十几万去买续航翻倍的,花几万都不肯。
应该想,电量不变,质量降半,减半电池质量,降低车重获得电耗优化,又增加续航,减重又可以优化整车成本。这个时候,固态电池和磷酸铁锂的差价缩小很多了。
其次,锂的价格起决定性作用,质量减半,电量相同的模式下,锂价越低,两者的成本差就越小,比如碳酸锂5万以下时,就差不多进入消费者的溢价线了。
当前锂价蠢蠢欲动,价格不断提升,很多人也预期,固态电池来了,锂需求量提升很多,也得涨价。但这颠倒了因果,因为在锂价更低的情况下,才能推动固态落地,这能带来锂需求的3倍以上的量需求的释放。所以对于上游,锂行业需求大扩,必定是有预期的,但量价齐升,并不合适。
结语
固态电池行业落地还有临门一脚,要注意,所谓的行业普遍2027量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立路线的可行性,如果2027年也还是20万成本落地一块电池,实际上并不会有渗透扩张,类似于电车远比油车贵的时候的状态。
但核心材料的工业化合成成本这一问题,也未必会在2027年后解决,提前优化也有概率,所以,当前的要看的关键环节,是材料降本,这里面涉及的,就是化学材料、设计工艺层面的创新了。
不过在这方面,宁德时代等大公司显然有更多的研发和成本优势,降本=规模,小公司逆袭概率其实不大。
而真正可以量化并确定预期的,是锂用量的提升,但思路也很清晰了,锂价必须控制,否则固态成本问题无法解决。
降本一环,依然最为重要,这不但影响着汽车业务,后面具有想象力的其他交通工具、储能等,全部被这个影响。
而首台搭载固态电池的高端电车何时落地,也具有行业催化意义,这意味着充放电的问题解决,这一个问题要比降本来得简单轻松。
总体而言,对于当前的固态电池行业,还是类似于石墨烯、氢燃料电池的状态。产业必然有分化,有受益,比如锂的用量提升,是确定的,但说不清时间节点。
而最需要谨慎的,还是空间不足,消费者的续航支付意愿,已经很清晰在市场定价了,而最乐观的市场猜想,2030年5000多亿,也不高,并不类似于Ai或者机器人一样,空间一眼看不到头。
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